房企把困境归咎于疫情 这是典型的“懒思维”

中房报  作者:高拯坤  2020-02-28 08:41

[摘要] 吴翔华是南京工业大学天诚不动产研究所所长、南京市房地产学会会长,有机会去深入了解顶层设计的思维,更有能力探究中国房地产发展的奥秘。现在,有一种悲观的声音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市场危机会让房企死掉;也有声音疾呼,政府应该尽快出台救市政策。

片面地将房企甚至是房地产行业目前面临的困境归咎于疫情,这不正确。吴翔华提高声音的分贝说。

吴翔华是南京工业大学天诚不动产研究所所长、南京市房地产学会会长,有机会去深入了解顶层设计的思维,更有能力探究中国房地产发展的奥秘。现在,有一种悲观的声音认为,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市场危机会让房企死掉;也有声音疾呼,政府应该尽快出台救市政策。

“楼市政策不会因房企的态度而有所转变。”2月25日,吴翔华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记者专访时说,房企存在的问题和应对风险的能力,与疫情无关,有些房企本来就是实力弱,注定会被市场淘汰。

至于楼市调控没有落到实处的原因,吴翔华认为,调控的方向正确,但具体落实采取的方针不正确,调控不精准,目标不清晰,有的手段还很荒谬。他还明白无误地说,现在房企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想清楚自己到底擅长做什么,自己的专业性体现在哪一个细分市场当中。否则,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房企只能做两件事,一个是拼资本,一个是比价格。

━━━━房企困境不能归咎于疫情

每年春节期间,是所有房企销售的“小阳春”,2020年这种推盘“小阳春”不但没有了,还在市场下行之外叠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使得2020年的房地产市场开局不利,目前房企甚至是房地产行业所表现出的不景气,似乎所有的声音都在指向了疫情这只“黑天鹅”。

吴翔华不认同这种观点,他有着自己的思考:疫情是否导致了房企运营成本的增加,要辩证地看。“比如,因疫情导致房企几个月无法开工,那么自然要进行成本核减。但,将整个成本的增加和遇到的风险完全归咎于疫情,甚至是变本加厉地要求政府出台救市政策,是不对的,毕竟受影响的不仅仅是房地产一个行业。”

吴翔华认为有的开发商资金链绷得过紧,导致现在经营困难甚至是倒闭,直接原因并非是疫情。这些危机不是短期内形成的,而是因为这些企业以前就是这个样子,是注定要被淘汰的。

疫情是不可抗因素,在法律上,不可抗因素属于系统性风险,即不是针对某个开发商、某个城市才有,是所有行业和地区都存在。这种风险城市间也可能存在差别,如湖北的城市在此次疫情中会更严重一些。

因疫情导致企业成本增加是必然的,一般的处理原则是,由政府给予企业适当的补偿,例如开工问题、土地出让金无法按时缴纳问题,按照合同去处理就可以了。有的地方政府近期出台了文件,更多也只是将这些事界定清楚,让开发商吃一个定心丸。还有一些政府无法界定的事,例如开发商和材料供应商之间,他们的合同能不能顺延,这就需要他们二者协商或遵照合同处理了。至于一些没有合同的,例如贷款利息问题,国家已经出台文件了,实在还不上可以延期。

要知道,“一家的房企,一盘棋,这个城市不行还有另一个城市,不会因为持续几个月没有销售收入而倒闭。”

“有的城市在疫情发生之前就要开始救市了,库存大,整个市场较差,有些三四线城市就是这个样子。有的城市购销两旺红火的不得了,反而要抑制市场。”吴翔华称,我们的楼市政策,不是房企想怎样,就能怎么样的,有些人恨不得像2009年和2016年那样政策全部放开才好。我们要看到每个城市的差异性,杜绝一刀切,积极地因城施策,毕竟我们有600多个城市,意味着有600多个政策。

━━━━要努力变强

对于房企和房地产行业的未来,吴翔华分析说,从城镇化的角度看房地产市场,似乎房企的机会少得可怜。其实不然,我们还有大量的城市更新任务和大量的改善型需求,这是可以进一步挖掘的市场,是可以引领整个房地产行业发展的新空间。比如通过这次疫情可以发现,很多房屋在质量、通风、排水、健康住宅等方面还是一个大问题。

房企不要把眼光全部放在增量上,存量同样大有可为。因为个人希望提高房屋的舒适度,城市希望改善面貌,国家也希望通过城市更新去撬动这个几万亿的大市场。“我们今后一定会走向存量房时代,房企一定要变得小而专或小而美,否则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房企只能做两件事,一个是拼资本,一个是比价格,最终仍然会被淘汰。”

至于存量市场上的阻力,吴翔华认为,现在很多城市更新项目,首先考虑的问题是不能和房地产沾边。这个想法是错的,因为不和房地产沾边,地方财政是无法支撑的。关键在于要走出一条以市场化为主的城市更新道路。

有学者提出了三种城市更新模式,一是完全需要政府投入;二是政府投入和企业投入相结合,小区更新之后多的房子、多的停车位等可以经营的部分交由企业,允许企业获利,或者对企业进行一定的补贴;三是完全交给企业,凭借企业自身实现盈利,如根据城市更新的要求对容积率进行调整,增加一些房子,或者是将建设、拆除结合在一起,企业开发新项目需要承担相应的城市更新任务。

只有将增量与存量有机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的城市更新道路。这样不仅可以减轻国家的投资压力,还可以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甚至是撬动整个金融市场和资本市场,许多地方的中小企业也会因此被赋予活力。

危机一直都在,吴翔华更为担忧的是一些的区域型或小型房企该怎么办?在他看来,有一些小房企,生存不下去不是自身的问题,而是因为地价越来越贵,长时间拿不到地。

“这些房企需要政府支持和保护,应该多让它们参与一些政策性住房的开发工作,这是它们主要的可以施展手脚的舞台。但问题是,现在政策性住房太少,有这种机会的小房企也很少,这就倒逼着一些房企转型发展,例如一些上市成功的区域型房企。可以说,很多小房企如果不转型,就会面临死亡,这是资本竞争的结果,也怪不得别人。”

在吴翔华心中,走向未来之路的理想型房企,要有一定的规模,这样会有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但不会追求规模,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企业会因为规模大而变强。这种企业要深耕于某一个市场当中,并占据一定的市场份额甚至是龙头老大,有着不可替代性,这才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现在,房企应该找准自己的定位,想清楚自己到底擅长做什么,自己的专业性体现在哪一个细分市场当中,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楼市维稳与经济依赖二者难自洽

楼市通往理想的道路并不顺畅,甚至是充满挑战。对于广为诟病的楼市房屋质量问题,吴翔华同样有着独到的见解。

他说,很多人认为,房企追求高利润、高周转是导致房子质量变差的根源。其实不然,关键在于政府现在做的事情是让房子质量越来越好,还是质量越来越差。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限价政策,面对被压缩甚至是倒挂的利润,有的开发商会偷工减料,但也有的开发商会坚持品质,最终市场会做出选择的,留下的一定是有口碑的企业。

受政策影响而出现的事故、纠纷等问题,是政府需要检讨和反思的。要在这些环节,及时披露,增加曝光度,让百姓知道哪个项目出现了质量问题,同时政府还要不断加大对不良开发商的处罚力度,实行顶格处罚。

对于当前的楼市政策,吴翔华提醒说,我们要清楚楼市调控的目标是什么,是“房住不炒”,第二是“平稳”。

房住不炒”意味着不能放开限购和限售这样的约束,但一些投资需求占比较高的城市如果放开就很容易陷入“怪圈”,变成了“住房就要炒”。“平稳”意味着不能有大起大落,如果楼市大起就适当加一些政策,如果库存增加、成交低迷、楼市萧条很长时间且价格降幅较大,就可以采取一些积极政策,比较降低首付、降低税费、降低人才准入门槛等,但不可通过炒房来刺激市场,这在前几年已经有教训了。

对于地方执行不了政策这个问题,吴翔华认为,这只能说明我们的调控政策还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没有考虑到城市,甚至是城市内部的差异性。“调控没有落到实处的原因,就是因为调控的方向性正确,但具体落实采取的方针是错的,即调控不精准,目标不清晰,手段荒谬。”

他举例说,在西方发达国家,没有人限制房价,但是可以用较高的个人所得税遏制投机,地方政府也有着明确的目标,那就是对房价收入比负责。

在中国,房价收入比严重扭曲,所以只能用房价涨幅来控制城市,甚至是某些政策仍然没有脱离“一刀切”的范畴,这是不正常也是需要反思的地方。有的城市,房价本来就很低,房价涨一点又有什么关系呢?有的城市,房价本来就很高了,即使不涨人们都承受不了,应该让房价下调才对。

现在,我们要求各个城市落实主体责任,可是有的城市连一个明确的目标都没有,怎么落实?甚至是从来没有法律允许城市政府出台限售、限购这样的指令,毕竟法律没有规定房子不能自由交易。

吴翔华说,我们的调控仍需努力,要加紧制定出一个科学的指标,同时有一套比较科学的监管体系,实现遏制投机和增加供给(如保障性住房)相互配合。例如,以房价收入比为指标,针对不同的城市制定不同的要求,中央或省级政府对此目标进行考核。小城市可以适当提升,大城市可以适当降低,中央提供保障性住房、租赁补贴等工具,具体的方式和方法由各个城市决定。但总的目标不变,即实现房价收入比的回归。

至于被认为与今后楼市调控密切相关的房地产税,吴翔华认为,对于遏制投机,房地产税有一定的效果,但逊色于个人所得税。从2003年到现在,大家讨论了17年房地产税,也没有讨论出一个结果。因为大家很清楚,房地产税是不能遏制投机的。那么假设房地产税不能落地,是不是就得提高个人所得税了呢?这或许是决策层的一个策略吧。

吴翔华也在思考,如果有一天房地产调控真正地走上正轨,房地产市场是不是彻底没戏了?现在没有走到正轨,投资预期一直在,限价政策更是激发了这种预期,所以能清楚地感觉到有很多投机的人提着钱在等待机会。“这就是出于维稳的目的,却得到了一个永远也稳不住的结果。不是决策层不明白楼市调控的内在逻辑和道理,而是大家还寄希望于房地产能够拉动经济增长,这直接导致了现在的尴尬局面,房地产既不能死,也不能活。”

免责声明:凡注明“来源:房天下”的所有文字图片等资料,版权均属房天下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文中所涉面积,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建筑面积;文中出现的图片仅供参考,以售楼处实际情况为准。

房天下APP优惠多,速度快

买好房,就上房天下fang.com

关注房天下北京特价房官微

新房、二手房、租房、特价房大平台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精彩评论

亲,登陆后才可发表评论哦~,立即登录

发布已输入0/200

å
相关知识更多>>
新闻聚合换一换
关于我们网站合作联系我们招聘信息房天下家族网站地图意见反馈手机房天下开放平台服务声明加盟房天下
Copyright © 北京搜房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Beijing SouFun Science&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版权所有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400-153-3010 举报邮箱:jubao@fang.com